阜阳市“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阜阳市“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率先在皖北地区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的关键阶段。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完成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任务,发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作用,根据《安徽省“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和《阜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进创新发展的总体部署,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以来,全市深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培育科技创新主体,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健全科技服务体系,优化创新发展环境,科技创新主要指标保持在全省争先进位,圆满完成“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为“十三五”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阜阳创新型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

(一)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时期,全市研发投入累计达到25.5亿元,年均增长22%;累计登记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77项,登记市级重大科技成果332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0项,开展市级科技成果奖励200项;全市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72家,较2010年增加70家,高新技术企业81家,较2010年增加7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1.3亿元,是2010年的26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稳步提升。

(二)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凸显。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累计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专项248项,其中省以上专项153项。在煤电化工、生物医药、资源综合利用、农业科技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有力支撑了产业发展。安徽贝克联合制药公司完成的“抗艾滋病药物拉米夫定原料及其系列组合制剂开发”项目获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3年阜阳市农科院300克麦豆种子乘神十飞天,开创了阜阳乃至安徽省太空育种先河。“十二五”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65.3亿元,占规上工业企业比重达到6%,较2010年提高4.2个百分点。

(三)创新平台建设实现突破。积极打造具有创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区域性创新平台。界首经济开发区成功升级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安徽阜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太和经开区现代医药被列入全省首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太和现代医药产业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级火炬特色产业基地,颍上县被列入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界首粮食机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快速发展。全市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个,产业创新战略联盟5个,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这些平台对增强全市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科技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坚持高端引领,全面推进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出台了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市建有省级“115”产业创新团队6个,市级产业创新团队42个,1人入选省“百人计划”,9人入围省“特支计划”,52人被评为“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先后选拔七批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18人。2015年成功引进清华大学“泡沫铝板材与零件生产”创新创业团队,获得省专项扶持资金1000万元。

 (五)知识产权效能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水平显著提高,运用效果显著增强,保护状况显著改善,基础能力全面提升。专利申请量、授权量2015年分别达到7393件和2614件,分别是“十一五”末的5.27倍和5.57倍;每万人有效发明拥有量2015年突破1件,达到1.14件。知识产权转化运用进一步加强,专利质押融资工作稳步开展。

 (六)创新创业环境得到优化。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在皖北地区率先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的总体目标和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创新活力进一步释放。科技型企业加速器及各类众创空间启动建设,创新创业大赛、青年创业大赛成功举办,阜兴创新创业基金成立运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稳步开展,科技型企业上市直接融资迈出新步伐,技术交易、咨询评估、研发设计等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支撑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初步建立,创新创业环境优化效应全面显现。全市创新创业氛围加速形成,创新发展已经摆上阜阳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二、总体要求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战阶段。从宏观环境看,世界科技创新正在孕育和引发新一轮重大科技变革,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新常态,全国范围内产业转移、资本流动加速,人才竞争进一步加剧,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的动力引擎。依靠科技支撑,引领产业转型、结构优化、提质增效,已成为赢得发展先机、抢占竞争制高点的根本途径。从省内情况看,我省提出以建设科技强省为目标,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创新型“三个强省”建设,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为阜阳推进科技创新提供较为有利的政策环境。从阜阳实际看,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人口、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刚性约束日益突出,新兴增长动力的孕育与传统投资增长的动力减弱并存,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成为实现全面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市委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但阜阳科技创新发展还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如新兴产业规模偏小、竞争力较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区域创新发展不平衡,科技成果转化还面临体制机制障碍等。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创新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并用好新常态蕴含的新政策、新机遇,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在科技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在科技发展上有新作为,推动增长动力实现新转换,产业发展保持中高速,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赢得创新发展新优势。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把创新驱动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全面推进创新改革试验,建立健全技术、平台、金融、政策四大创新支撑体系,为实现我市创新能力新提升、发展动力新转换、产业迈向中高端,加快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提供坚强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创新发展为核心。切实把科技创新摆在全市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统筹推进各项改革,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统筹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合作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下好创新“先手棋”。

——坚持以协调发展为方向。推进各区域、各领域科技创新协调发展,提升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建设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核心区。

——坚持以绿色发展为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路径,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综合开发运用各种生态新技术,促进环境保护、能源资源开发和高效清洁利用,推进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科技进步,为生态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坚持以开放发展为动力。全面落实国家、省全面改革创新试验区先行先试政策。强化主要面向发达地区的科技合作,多形式、多渠道搭建对外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着力培养技能型“工匠”人才,推进人力资源大市向人力资本大市转变,建设科教大市和技工大市。

——坚持以共享发展为根本。把科技惠民作为科技工作的落脚点,努力提升科技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和服务社会建设的能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切实共享科技进步带来的实惠。加大科技扶贫工作力度,推动科技精准扶贫。

(三)总体目标

按照市委、市政府“皖北争一流、全省赶平均、同步达小康”的总体要求,今后五年科技创新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市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明显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明显加快、科技创新人才明显聚集、创新创业环境明显优化,引领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主要创新指标力争赶上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部分指标超越全省平均水平,全社会崇尚创新创业良好氛围逐步形成,基本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支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和总量快速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稳步提升;争取国家、省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攻关成果在阜阳实现产业化项目35项以上;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年均增长20%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5件,建成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研发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全社会研发(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大幅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以上建有研发机构,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达到1.5%。

——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扎实。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开发区1-2个。新增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0个以上,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产业技术研究院5家,争创国家级研发平台2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国家级研发平台实现全覆盖。

——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进一步集聚。培养一批优秀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吸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海外自主创业经验的创业领军人才。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和阜阳“海创工程”为重点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培养引进一流创新创业团队5个以上。

——惠及民生科技创新成果进一步应用。创新成果更广泛应用于生命健康、节能减排、生态环保、城市管理、安全消防等领域,数字家庭、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能交通、智慧社保等进一步普及。

——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创新政策进一步配套完善。技术转移转化体系更加健全,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亿元。到2020年,全市新增众创空间2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0家,在孵企业200家。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0%,全社会崇尚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基本形成。

     “十三五”期间全市科技创新发展主要目标

     

2015

2020

1

R&D投入占GDP比例(%)

0.58

1.3

2

发明专利授权量(件)

541

1200

3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万人)

1.14

3.5

4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

12.8

18

5

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81

150

6

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

1

5

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研发机构比例(%)

10

35

8

技术合同交易额(亿元)

1.3

3

9

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

5

10

  10

科技进步贡献率

 

55%

             

 三、主要任务

“十三五”期间,重点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创新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服务、区域创新聚集、“才智阜阳”聚集六大工程,抢占前沿制高点,支撑发展关键点,培育产业增长点,全面完成科技创新发展目标任务。

(一)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把产业创新作为核心任务,着眼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三产融合”和“四化同步”。发挥高新技术企业主力军作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计划。支持太和现代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培育一批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提升现代医药、绿色食品、煤电化工、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主导产业技术水平,引导扶持智能终端、生物材料、基因检测等先导产业发展。以强化研发、设计和商业模式创新为重点,推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引导阜阳制造向阜阳创造转变。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推动信息数据资源开放共享。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改高水平、持续化、全覆盖,加快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产品技术、工艺装备水平和能效水平。实施科技应用示范工程、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和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工程,支持传统产业广泛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开展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的全面创新。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生物技术、农业装备技术、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推广,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实施绿色食品产业工程,促进“百亿粮仓”向“千亿厨房”转变。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现代农业园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大力发展精准农业、设施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力度,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加快惠及民生的科技创新。实施智慧阜阳建设工程。以改善生态环境、保障人民健康、促进公共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加快民生与科技融合创新发展。加强对健康养老、环境治理、公共安全等民生领域的科技支撑,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生活环境质量和幸福指数。

加快培育新业态新产业。实施“互联网+”协同工程,发挥互联网产业广泛应用优势,推动互联网与制造、金融、商贸、物流、交通、文化创意、教育、卫生、城市管理和政府服务等行业融合发展,打造互联网产业和服务示范基地,提升新型终端产品服务水平。

强化产业科技招商。围绕阜阳优势产业,增强产业科技招商的目的性、针对性。对产业发展带动能力强的科技龙头企业采取“一企一策”,加大力度引进。加强产业链中缺失节点以及延伸领域的招商,完善产业配套能力,做长产业链。跟踪国内外基础应用研究动态和趋势,引进有产业前景的科技项目及研究机构,为新兴产业提供源头活水。

 (二)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积极培育创新主体。探索运用财政补助机制激励引导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对企业购置关键研发仪器设备,按省要求比例配套奖补。落实国有企业研发投入视同利润制度。全面落实企业创新税费优惠政策。建立引导和倒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机制,提高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强化高新技术培育运用,对高新技术培育企业和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企业给予资金奖补。组织开展民营科技型企业、市级创新型企业认定,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动态信息库。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科技型小微企业,鼓励科技人员领办或参与创办科技型小微企业。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鼓励和支持高端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在阜创办科技型企业,支持高校院所科技人员自行创办科技型公司转化科技成果。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谋划建设新型创新研发机构,根据主导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创新平台或基地,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支持企业总部或研发机构来我市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分支机构或中试基地,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支持围绕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终端等优势产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建立产业创新联盟或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鼓励、引进外来投资机构创办各类科技小镇、科教小镇。

实施科技“小巨人”企业扶持计划。对技术创新绩效明显、产权明晰、具有一定规模、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企业,在创新平台、科技项目、知识产权、财税政策等方面重点扶持。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融资能力,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

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科技咨询、金融服务、科学技术普及等科技服务业。培育和壮大科技服务业市场主体,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围绕科技服务业新领域、新业态,延伸产业链,促进科技服务业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引导高校院所和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立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科技服务能力大幅增强,科技服务市场化水平明显提升。

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全面落实创新型省份建设系列政策。修订完善市科技创新政策,巩固“企业愿意干、政府再支持,县(市)愿意干、市里再支持”的推进机制。落实企业创新普惠性政策,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政策落实力度,不断扩大政策覆盖面和实施效应。推进股权奖励个人所得税等试点政策示范推广。

建设知识产权强市。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加大专利支持力度,挖掘专利申请潜力,鼓励创新主体从事知识产权创造活动,提高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提高专利创造质量,提升专利产业化水平,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和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贯标企业培育,开展企业发明专利“清零”行动。实施专利运用行动计划,提升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利转化率。加快建立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充实市、县级执法队伍,加强行政执法机制和能力建设。积极推进知识产权维权中心建设,建立专利侵权案件协作调度与侵权判定机制、电商领域和展会专利执法维权机制、网上专利纠纷案件办理机制。到2020年,专利累计申请量达6万件,授权发明专利6000件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5件,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三)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

加大以产业化为目标的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和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以技术入股、转让、授权使用等形式在阜转移转化科技成果。鼓励企业吸纳和应用科技成果,政府科技资金支持的科研项目要把转化应用前景作为重要依据,政府科技奖励要把成果转化应用效果作为重要标准。

落实成果转化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包括国有科技企业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给予股权奖励、股份期权、分红权、科技成果收益分成等激励政策。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在阜阳转化,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全部留归单位自主分配。全面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管理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技术骨干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比例不低于70%。加大科技奖励力度,对获国家、省科技进步奖的,市每项按1:1配套奖励。

 推动产学研政协同创新。加强与“长三角”及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企业与国内高校院所在人才培养、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以企业为主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建立厅市会商机制,在产业转型、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争取省更多支持。引导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开展多层次的科技合作。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阜阳科技创业中心二期工程。依托科技创业中心,建设集技术交易、创业服务、成果转化等功能的“一站式”科技创新平台。探索完善科技成果竞价机制,大力培育发展一批中介机构和技术经纪人,促进国内外科技成果到阜阳交易、转化。建立全市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及时、准确、便捷的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

 加快培育壮大自主品牌。实施品牌质量升级工程,综合运用市场培育、创新奖励、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推进名牌、商标、技术标准等战略实施。加强名牌产品和商标品牌培育,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建设,占领竞争制高点。对获得国家、省重点研发新产品认定的,分别给予资金奖励。

(四)实施区域创新聚集工程

积极融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坚持创新优先,全面落实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国家赋予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在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创新者活力激发、扩大开放、金融创新、创新创业环境营造、“互联网+”等方面施行先行先试政策,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立区域科技合作体系,围绕省打造有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皖江城市带建设、皖北开发、沿淮开发等重大战略部署,加强与相关城市科技资源的共建和共享,做好科技对接,引进和利用东部发达地区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加快界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发展。支持界首高新区建设,研究制定支持高新区加强自主创新、加快发展的意见,做好顶层设计,汇聚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努力把界首省级高新区打造成为产业配套完备、创新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明显、规模效应显著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力争尽早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持其他有条件的地方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国家、省级高新区。

加快阜阳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发展。支持园区整合资源,完善功能定位,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突出园区优势特色,大力发展核心区奇异花卉、精品蔬菜、名优家畜、珍稀果品、食用菌开发等主导产业,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体系、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农产品安全监管和电商销售体系,熟化核心技术,组装集成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农业科技示范,力争园区成为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区、皖北绿色食品产业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

加快太和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坚持以大流通带动大生产、以大项目支撑大产业,加快形成以医药物流为牵引,以化学制药、生物制药、现代中药、保健品及健康服务、药用辅料、医疗器械为主体,以制药设备、中药材种植、卫生理疗为补充,以科技研发、会展信息、金融服务等综合配套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形成医药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协同竞争新优势,着力打造成以太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为核心的华东最大的生物医药生产基地、全国新兴的高端仿制药再开发基地、全国重要的中成药二次开发基地、全国重要的保健品生产基地、全国医药集散中心。

提升颍上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水平。以沿淮低湖洼地易灾区域人水和谐、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实验主题,实现沿淮低湖洼地易灾区域向科学发展示范县转变、传统农业大县向生态农业强县和生态旅游强县转变、煤炭资源基地向煤电化工一体化输出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转变,将实验区建成为省内一流、国内先进的人水和谐、生态文明示范区,为安徽乃至中部地区同类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争创国家级可持续可发展实验区。

推动阜合园区、市开发区与其它园区创新发展。鼓励引导园区特色化发展和差异化竞争,创建具有产业特色的产业示范基地和特色品牌园区,努力增强园区的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积极支持园区搭建创新载体,围绕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环境,健全公共创新平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强化县域科技进步的。鼓励、支持各县(市)区因地制宜、主动作为,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创新政府管理,搭建开放创新平台,完善创业服务体系,提升环境品质,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闯出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创新发展新路。培育县域、乡镇特色产业集群。鼓励科技特派员开展农村科技创业行动。       

(五)实施“才智阜阳”聚集工程

支持高层次人才团队。推进国家“千人计划”等各类引才、引智计划实施,对引进的特殊人才团队,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对符合条件纳入市政府扶持的市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优先申报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积极争取省扶持资金。

大力培养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实施人才特区工程、海创工程、领创工程、创新团队工程、金桥工程、凤还巢工程等十大人才工程,以提升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以充分发挥我市各类人才作用为根本,全面提高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加强本地创新人才培养和使用。建立阜阳籍在外创业人才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继续开展“接您回家”活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农民工、高校毕业生、企业在岗职工、专业军人等不同群体开展相应的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鼓励企业优先培养和使用本土创新人才。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引进集聚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做好创新创业人才落户、住房、岗位聘用、职称评审、子女上学、社会保险等方面政策的落实,切实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完善人才创业创新服务体系,完善服务人才专项例会制度,扶持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股改上市,全面促进人才、企业、项目、资本对接融合。大力引导尊重人才、理解人才、爱护人才、帮助人才的人才观,创造良好的人才创新创业环境。

(六)实施创新创业服务工程

实施创新文化提升工程。以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为目标,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潜能为主线,认真落实创新创业政策措施,打造一批新型众创空间、培育一批创客品牌、壮大创新创业群体、大力弘扬双创文化、努力推进全民科技普及,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局面。

着力打造新型众创空间。推广“众智、众包、众筹、众创、众享、众扶”六众的创新创业发展模式,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特色化的众创空间平台。推广创业咖啡、创客空间、创新工厂等新型孵化模式,建立线上与线下结合、孵化与投资结合、大企业带动创业企业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支持建设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出台《阜阳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管理办法》和《阜阳市众创空间备案实施细则》。开展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市级众创空间备案和“双创”示范基地认定工作。加强电子商务基础建设,为创新创业搭建高效便利的服务平台。

壮大创业创客群体。支持创客团队在阜发展,继续办好创新创业大赛,广聚国内外创客和创客团队。壮大创客导师队伍,为创客提供创新指导和创业辅导。开展创客教育,举办大学生创客节,加强学生创客创新交流。

加强公众科普教育。加快科普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建立各具特色的科普基地,开展科技教育、培训、旅游活动。充分依靠社会团体和广大科技人员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弘扬科学精神,营造尊重科学、勇于创新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

四、重点领域

围绕构建现代产业支撑体系,以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创新链提升产业竞争力,立足重点突破领域,布局一批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孵化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组织开展一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培育发展创新产品,支撑引领产业升级。

(一)加快发展高新技术,提升经济发展竞争力。围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充分依托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及工业发展基础与优势,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及高技术服务业,以重点产业链上的关键技术和重点产品为创新方向,以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突破带动全产业发展。

生物医药。创新药物研发,针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重大疾病,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创新、重大产业化前景和重大市场效应的化学药物、生物技术药物和新型药用辅料。仿制药品研发,依据技术进步和政策法规要求,开展临床急需或短缺的仿制药品的研发;关键医药中间体研发。中药材品质提升,围绕道地、特色、大宗中药材,开展良种选育繁育研究和基地建设,开展中药材野生抚育、野生变种植研究;开展中药材产地加工、炮制、提取、仓储、运输等关键技术和商品规格研究,制定相关规范和标准。围绕名医名方,研究开发中药新药和中药新剂型;对确有疗效的中药传统制剂和中药大品种进行再次研究开发;利用道地、特色中药资源,开展中药保健食品技术研究和相关产品开发。

装备制造。开展高档数控机床现代设计、先进制造、高速高精度控制、误差建模补偿、故障智能诊断和状态实时监控、可靠性、高性能伺服控制等关键技术研发,实现部分高档数控机床产业化。研发矿山设备、工业机器人、农用无人机等智能制造装备;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开展智能制造系统、先进控制与优化、加工生产设备智能化技术、产品制造过程智能化技术、绿色制造技术等核心技术研究,提升装备智能化、数字化、成套化水平。

电子信息。开展工业自动控制系统、云计算与大数据、北斗导航信息系统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等技术引进示范。以阜合产业园、临泉机械电子信息产业园为载体,采用整机带动配套、下游企业带动中上游企业策略,引进和培植智能终端家电制造企业及PCB多层线路板生产企业,大力发展轻型电动车整机加工、电池电机控制板等机电零部件配套、家用视听设备、PCB多层线路板、电镀表面处理和其他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努力将阜阳建成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

生物制造。以市开发区生物制造产业为依托,引进意大利M&G公司非粮原料纤维素转化关键技术,建设纤维素乙醇项目,生产纤维素乙醇及其衍生品,同时发展上游酶制剂生产项目和下游生物质热电联产等项目,培育发展以秸秆、林木废弃物等为主要原料来源的生物制造相关及配套产业,建成安徽乃至华东地区最具特色的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基地。

节能环保。开展城市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城市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智能分选、生活垃圾处置综合利用、垃圾焚烧等核心技术研究。开展废旧塑料综合利用、危险废弃物回收处理与产品化等新技术。积极推进节材技术、烧结余热利用、烟气脱硫、餐厨垃圾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艺技术的研究应用。以界首城市矿产基地为依托,建设“再生塑料”“再生金属”省级检测中心。

新材料。依托阜合现代产业园区光电新材料产业基础,以新型显示材料、移动互联终端等领域为主攻方向,大力引进液晶玻璃、偏光片、光学膜等平板显示上游配套项目以及液晶模组、手机、电视等平板显示下游应用项目,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光电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强石墨烯材料技术研发、功能性膜材料、增强型工程塑料及其产业化技术开发。

新能源。推动能源技术创新,加快发展清洁能源,推进能源绿色发展,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围绕新能源接入、智能配电和分布式电源等核心技术,加强智能电网技术创新。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产业发展活力。面向煤化工、建材、机械汽配、食品加工、轻工纺织等优势传统产业,以智能转型、节能降耗为指导,研发、引进、推广和应用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装备,推进传统产业产品创新,提高装备和工艺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化工。延伸煤炭资源产业链,以颍东煤基新材料产业园为载体,打造具有特色的化工新材料制造基地,重点发展专用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产品,形成以现代煤化工为主导,传统煤化工为基础,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煤电煤气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格局。

传统建材。围绕市场需求,有序淘汰整合一批冶金建材过剩产能,鼓励企业加强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研发,通过深度开发和高附加值开发,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机械汽配。加快智创精机、捷力数控机床、皖凯机械、神健化工医药装备等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升级改造,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推动开乐专用车整车制造及其零部件企业发展,打造专用车基地。加快汽配生产研发中心、零部件交易市场建设,主动配套整车企业,发展关键零部件和轻量化材料,提升产品档次,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形成机械汽配产业集群。

食品加工。围绕消费升级、精深加工、创新引领、食品安全的总体要求,加快功能性食品研发和大健康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促进酒类酿造、粮油加工、果蔬加工、糖果生产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培育一批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品牌产品,打造华东地区绿色食品基地。  

(三)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围绕阜阳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从农业良种培育及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加工与贮运、特色农业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农业信息化等关键环节出发,开展重大科技创新与联合攻关,为农业的标准化、品牌化、高值化、规模化、生态化及精准扶贫提供科技支撑。

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的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和风险监测预警技术创新,建立粮食、畜禽、蔬菜、水产品等农产品的全程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生猪等优势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研究推广畜禽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技术,建立安全畜牧业养殖科技示范小区。

农业良种培育。面向阜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在粮食、油料、畜禽、水产等重点优势领域加快选育专用品种、功能性品种、名特优品种、综合适应好的大品种,提升高效复合种养技术和装备水平,提高我市农业新品种选育研发能力。    

农产品生产加工。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开发一批关键、共性的核心技术和设备,提高粮食、油料、畜禽、水产等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推动阜阳农产品加工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农村信息化。推进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发展融合,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创新,加强农业信息技术、智能终端装备的集成研发与应用,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信息技术对现代农业的引领和支撑能力。开展智慧村镇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特色农业。围绕蔬菜、食用菌、香椿、皖北黑猪等阜阳特色资源,突破良种选育、高效生产与推广技术的前端限制,研发一批生态有机生产技术成果,推动各具特色的特色资源采后保鲜技术、产地精深加工技术产业化,实现农业特色资源安全、高效、优质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业特色产业竞争力。

科技扶贫。加强对贫困地区的科技服务,构建科技扶贫示范体系,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科技扶贫示范点。构建产业扶贫技术支撑体系,加强贫困地区种植、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产业技术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加强智力扶贫人才支撑,选派科技人员到贫困乡镇提供精准扶贫科技服务。

(四)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民生科技创新。强化对健康养老、环境治理、公共安全、智慧城市建设等民生领域的科技支撑,加速民生科技集成应用示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生活环境质量和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健康养老。开展重大疾病综合防治科技攻关;加强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防治技术推广示范;加快健康养老服务业相关技术和规范研究,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发展健康养老新模式、新业态;加强农村和社区卫生适用技术示范推广。

环境治理。重点突破淮河流域综合整治、水环境改善、土壤污染综合治理及空气污染综合治理等关键技术;加强污染源连续监测的数据分析处理技术攻关;加强有效控制工业污染源排放的技术攻关与先进工艺设备推广应用。

公共安全。开展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和信息安全、消防安全等领域的先进适用技术引进及产品开发。完善公共安全事件预警监控体系,增强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技术能力;加强应急管理平台建设,提升重大事故、灾难与救援、卫生保障、社会安全防范等领域的政府应急管理技术水平。

电子商务。在电子商务服务、互联网金融服务、智慧物流、跨境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大数据分析、网络信用体系建设等领域探索创新,积极打造有影响力的电子商务平台,推动电子商务及互联网经济发展。

智慧城市。以科技创新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推动“互联网+”在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城管等领域的创新运用。建设信息惠民工程,构建方便快捷、公平普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大数据及关联项目,建设全覆盖的大数据网络设施,实现城市管理行为的大数据支撑。

文化创意。挖掘颍淮文化深厚积淀,建立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和发展,推动有文化内涵的新产品和新业态发展,大力发展文化衍生产品,有效对接旅游资源、市场开发,走本土特色发展道路,提升阜阳文化创意品牌影响力。

五、保障措施

为推进规划实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要切实强化组织领导,提升治理水平,加大科技投入,深化体制改革,狠抓责任落实,强化监督检查,形成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与制度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组织领导,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建立地方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把创新驱动发展成效纳入对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考核范围;加强科技部门对科技创新工作统筹协调;进一步完善市、县及部门科技创新工作会商沟通机制;加强科技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基层科技工作的支持和指导,强化县级科技管理队伍建设。

(二)创新体制机制。形成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提升行政审批服务效能,着力解决企业创新投资难、群众创业难、科技成果转化难问题,畅通创新主体准入渠道。建立部门科技创新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创新规划制定、资金安排、项目实施等的统筹协调,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深化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公开统一的市级科技计划管理信息平台,构建布局合理、定位清晰的市级科技计划体系。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修订市科技奖励办法,加大对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才(团队)以及创新企业家奖励力度。

(三)加大科技投入发挥财政科技投入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引导和督促各级政府加大科技投入;优化财政科技资金配置,最大限度发挥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效益;启动实施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建立普惠制的科技创新券制度。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壮大市创新创业投资基金规模,吸引市内外投资机构共同发起成立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鼓励、引导各县(市)区设立天使投资、创投引导基金;鼓励科技型企业到主板、创新板、“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融资;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建立完善集专利信息、质押融资、评估、担保及交易于一体的专利投融资综合服务体系。加强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引导扩大科技信贷和科技保险。

(四)营造创新环境。全面落实科技创新税费优惠政策。制定完善税费优惠、人才引进、财政支持等专项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补齐科技创新政策短板,形成想创新、敢创业、能成业的良好政策环境。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知识产权运用保护扶持力度。提升政府创新服务能力,完善政府权责清单、公共服务清单制度,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形成多方共同参与、运行高效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完善科普教育培训体系,提升社会公众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开展资源调查制度、创新能力评价和科技统计监测工作。

(五)加强督导考核。改革完善创新驱动导向评价机制和考核办法,构建以科技投入、创新平台、高新技术、知识产权等为内容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加强科技创新规划与省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及其它专项规划的衔接。强化科技政策、科技计划与规划的对接配套。加强规划实施效果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加强科技重大专项、重大项目实施绩效的跟踪调度,建立健全规划动态调整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