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实现良好开局

回望2018年,合肥创新驱动跑出加速度。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8+N+3”创新体系加快构建;合肥滨湖科学城挂牌;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园区和中科大高新园区开工建设;在能源、信息、健康等多个领域,催生多项重大科研成果。2019年,合肥将加快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高标准编制实施合肥滨湖科学城总体规划。同时,争取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落户。

大科学装置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一直备受关注,2018年,合肥市认真落实实施方案,围绕打造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四大领域,优化完善重大创新体系,加快构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8+N+3”创新体系,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目前,占地约600亩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工程项目,已于去年12月中旬开工建设。“聚变堆园区的开工建设,意味着在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过程中,开启又一个新征程。”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相里斌表示。

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以来第一个落户合肥的国家大科学装置项目,该设施建成后,将成为国际聚变领域参数最高、功能最完备的综合性研究平台,成为我国在该领域人才吸引和培养、重要成果孵育和科研管理机制探索的重要基地。

此外,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合肥一级站)、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合肥分中心)方案获批。未来,还将新建合肥先进光源、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两大装置。

除了大科学装置,一系列重大创新平台和项目建设也在2018年取得了积极进展。量子创新院、中科大高新园区全面建设;离子医学中心、类脑实验室等标志性项目有序推进;8个省实验室和7个省技术创新中心组建运行;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清华公共安全研究院、合肥北航科学城等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此外,合肥滨湖科学城也已挂牌。

科研成果在能源、信息、健康等多领域“绽放”

2018年,在合肥,还产出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涉及能源、信息、健康等多个领域。其中,在能源领域,有着“人造小太阳”之称的大科学装置——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实现电子温度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获得的实验参数接近未来聚变堆稳态运行模式所需要的物理条件。

相关专家表示,这一次的重要成果,不仅仅是‘一亿摄氏度’,因为此次实验,还实现了高约束、高密度、高比压的完全非感应先进稳态运行模式。“这相当于模拟了未来聚变堆实验的运行,是朝着未来聚变堆实验运行迈出的关键一步。”这些成果,为未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运行和正在进行的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工程和物理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与科学支持。

在健康领域,我国首台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核心部件±185度旋转机架调试成功,关键参数指标完全满足治疗需求,这为实现临床应用、造福广大癌症患者迈出了坚实一步。

该项目负责人郑金星介绍,旋转机架系统是质子治疗装置治疗端的核心设备之一,也是面向肿瘤病人实现高精度治疗最为核心的部分。它的功能主要在于,通过在360度范围内高精度旋转,来实现质子束流多角度精准照射,以此来大大降低质子放疗对于正常细胞的损伤。该系统将争取在2019年底至2020年,完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认证,到2021年启动临床测试计划。

“我们将继续努力研发这个项目,希望它早日走向应用,降低国内患者的治疗成本,提高患者治疗期间的生活水平,提升我国高端医疗设备的治疗水平。”参与该项目的研发人员姚瑞表示,若用国外的设备进行治疗,一个疗程花费需30万元左右,而自主研发的系统建成应用后,费用则能降到15万元左右。“应用后,癌症患者将能在本地接受质子治疗,提高治疗精准率与治疗期间的生活水平。”

在信息与环境领域,也有着一系列突破。首款国产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合肥诞生;中国科大首次实现18个量子比特纠缠,再次刷新世界纪录;连接北京、合肥、上海等地的2000公里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线路建成;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等三台合肥造设备在“高分五号”卫星成功应用,实现我国首次观测获取二氧化氮等全球分布……

此外,由合肥科学岛固体物理研究所研制的缓冲拉杆,继2013年成功保障“嫦娥三号”月面软着陆后,再次作为着陆系统中的关键重要件,于今年1月3日成功助力“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目前,我们承担的预计在2020年前后发射的‘火星一号’着陆器缓冲元件研制,也已正式转入正样研制阶段。”固体所副研究员、拉杆项目的主要研发人员王幸福说。

高标准编制实施合肥滨湖科学城总体规划

2019年,合肥市将加快建设国家科学中心。争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全力推进量子创新院、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先进光源、大气环境立体探测、离子医学中心、大科学装置集中区、中科大高新园区等大装置、大平台、大项目建设;积极谋划推进合肥超算中心等一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撑载体;着力推进“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

同时,还计划出台大院大所合作导则,积极推进中科大先研院市场化运作;加快清华公共安全院二期、合肥北航科学城、合工大智能院等大院大所合作平台建设;建成安徽创新馆,实现创新成果展示、路演、孵化、交易服务功能;聚焦基础前沿和核心关键技术,加速转化重要科研成果,培育催生一批未来产业。

另外,高标准建设合肥滨湖科学城。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布局,高标准编制实施合肥滨湖科学城总体规划,启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围绕“四个新高地”战略定位,聚焦原始创新,打造“四个先行区”,构建多层次创新体系;聚焦产业创新,培育“四个产业群”,构建高质量产业体系;聚焦城市建设,强化“四个体系”,打造高品质城市新区;聚焦开放合作,构建“四个联动带”,形成高水平开放格局。

争取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落户

2019年,除了要建成安徽创新馆,合肥市还将融合高端资源并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开展基础前沿领域和重点产业核心技术攻关,争取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落户,实施重大研发、科技小巨人项目50个。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培育,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0户。开展产学研融合创新,新建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100家以上。

同时,将落实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专利快速申请授权绿色通道。强化高端人才引进培育集聚,深入实施“6311”重点工程,用好首席科学家制度、科研人员股权激励等政策,打造人才“强磁场”,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记者 刘畅司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