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试点到示范 为发展趟新路 蚌埠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进入加速期

作为“合芜蚌”的核心一极,蚌埠市也是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示范市和国家专利保险试点市。在试点、示范城市的摸索尝试中,蚌埠市由点到面,加速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为创新驱动发展夯实基础。 

引导+保护  激起创新热情 

专利特别是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研产出质量和市场应用水平的综合指标,能直接体现该区域内的自主创新能力。来自市科技局的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市专利申请199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191件,占申请量的60%。全市专利授权72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62件,所占比重居全省第2位。有效发明专利2919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有用量达到8.8件,居全省第4位。

而十年前,我市全年的专利申请量还不足一个季度的三分之一。“创新的活力来自于政策的鼓励,来自对产学研对接的扶持,更来自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在市科技局副局长宋黎晓看来,正是在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加大对外合作交流的同时,不断严起来、强起来的保护措施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夯实了基础,也让专利拥有者吃下了定心丸,更大程度激发了发明创造的热情。

与此同时,我市也抓住企业这个创新主体,推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试点工作。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日益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未来增长极。目前,全市已有17家企业加入试点,成为知识产权规范管理的先行者。 

“钱变纸” 充实企业钱袋子 

投入真金白银研发出的专利权被称为“钱变纸”,而凭专利权质押贷款,则被称为“纸变钱”。说到专利权质押贷款,安徽荣春玻璃科技有限公司财务总监高玉静立刻竖起了大拇指。今年年初,公司凭借“一种内置百叶的中空玻璃结构”等7个实用新型专利,直接从徽商银行蚌埠分行以组合质押的方式获得了500万元贷款。“企业还在爬坡阶段,资金肯定是绕不过去的大问题。”高玉静告诉记者,企业第一次尝试以专利权质押贷款,没想到无形资产居然能成为现金流,而且利率低、手续简便。更惊喜的是,一年贷款到期还款后,还能享受省、市两级的贴息支持,财务成本又降不少。

自2010年开展专利权质押贷款工作以来,我市已累计为81家企业实现212笔贷款共计9.6亿元,贷款规模持续保持全省首位。2016年8月,我市成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示范市。科技与金融深入融合,充实了中小型科技企业的“钱袋子”,更坚定了投入研发的信心,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要当好企业的“保姆”,扶上马还得送一程。我市在全省率先设立了专利权质押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以风险补偿,贷款贴息和贴费的方式支持专利权质押贷款工作的开展。去年一年,市科技部门就办理44笔专利权质押贷款补贴,共计330万元;并帮助22企业申请省贷款政策补助373万元,占全省补助资金的44%。今年一季度,已有22家企业在市科技局帮助下申请省贷款政策补助321万元。 

小投入避免大风险专利保险逐渐铺开 

专利保险是是针对专利权诉讼而设计的专门险种。在专利权取得、维护成本日益高涨的今天,专利保险能有效分担专利人在维护权利时的风险。2012年,我市被列入第二批国家专利保险试点城市;次年,市财政设立年度额为50万元的专利保险补助资金池,对投保企业进行补助,引导企业参保热情。

几年的时间里,我市逐渐摸索出完善的专利保险政策体系和工作流程。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41所就是尝到“甜头”的企业之一。2016年,该公司和其他6家企业的46件发明专利在中国人保蚌埠市分公司投保专利执行保险,获得风险保障41.7万元。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0多家企业办理100多项发明专利执行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400余万元。花小钱避免大风险,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我市也在铁拳打击专利侵权。通过商业网点自查、市县区执法部门抽查等形式,从内到外加强对专利产品的监管和保护力度。2017年,全市成功调处专利侵权纠纷案件35件,完成电商侵权判定案件20件,查处假冒专利案件73件,还因此荣获省专利执法维权先进单位。

从试点到示范,知识产权在城市经济发展、产业规划、综合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全面运用和聚合发展,推动形成了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城市治理模式。在“合芜蚌”的发展中,走出了蚌埠特色。今年一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15.5%,高于全省平均增速3.4个百分点。知识产权强市的建设,与创新发展互为驱动,共同催生出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的强大动能。